孙越峰:一个人的西海固

    图/孙越峰 文/石宝琇

    每次翻阅孙越峰这部书里的照片,似乎内心总会得到自由释放。因为每一幅画面,都是人在自然中自由、自在的状态。而这种自由状态的画面,是孙越峰感觉到的,随之,用照相机“拿下”的。

    “拿下”这些画面,是孙越峰在九年岁月里唯一的活儿。从 2009 年到2018年,九年守住一个地儿,这种行为对于传统农民来说天经地义,而对于一位摄影者来说,那就有点儿了不起了。

    2014年9月 宁夏·同心县

    2017年5月 宁夏·同心县

    前些年,有些不怎么拍照的学者著文,劝摄影家们不要再去这里,不要再去那里了。我也能体谅,这些学者觉得摄影者不远千里万里,一窝蜂拥到西藏、新疆,以及陕北、西海固……有点儿违背了艺术创造的规律。其实只要你有心劲和眼力,何处无芳草?为何非得扎堆,还挤得不透风?

    而有的人哪儿都不去,就守着自家方圆数里、数十里,顶多百里去拍摄。有的人对自家身边的东西从来不动手,信天游无定所,走哪儿拍哪儿。外国人把这叫“扫街”。别看,这不曾受中国摄影名家待见的“扫街”,却也“扫”出无数世界名流大家来。

    孙越峰好像没怎么在意学者、名家的各种说法,只是锁定西海固九年,成就了这本书。

    所以说,去哪儿拍并不重要,而拍什么,尤其怎么拍,才是命门所在。

    2015年6月 宁夏·同心县

    2014年9月 宁夏·同心县

    孙越峰俯身学艺,一路虚心求索,结交圈内翘楚,最后以李胜利为挚友。而李胜利是李少童的弟子。20 世纪 80 年代初,李少童曾经对侯登科、李胜利、白涛、石宝琇诸位弟子说了一句话:“摄影的本职,就是表现人,表现人与人的关系。”

    孙越峰因此也拜李少童为师,遵照老师的教诲,牢记了“人”。

    正如学者所指,中国摄影界前些年的确刮过一阵风,齐奔西海固,人还不在少数。宁夏摄影者也死守本土不放手。但拍什么?拍清真寺?拍沟壑峁梁?拍春耕夏锄秋收?其实这些都是西海固的当然所在,但若忘了“人”,只顾及事,只热衷于风物、风情、风景,那就错失了西海固的命门。

    2012年12月 宁夏·西吉县

    2015年6月 宁夏·海原县

    人与地的关系,则是写实西海固的根本。在这里,我没有用“纪实”,因为“纪实摄影”好像已经被“约定俗成”,是人道主义关怀,是直面人生不幸、不是、不满的摄影类型。孙越峰坦言,他不善于也不便于直面这“三不”,于是他自然进入了温情的写实。

    天、地、人,天地是环境,是场;人是“角儿”。

    天地永远大于人。天地若不容人,人绝无生路。

    2015年4月 宁夏·同心县

    2015年6月 宁夏·同心县

    而阳光、雨露、空气、土壤,则是天地予人活命的恩赐。在西海固,最能体会出这天地恩赐的难得。因为有传说,以前联合国派人来这里考察过,走时下结论,说西海固不适合人类居住。的确是这样的,西海固相比江南水乡,相比东北的黑土地,相比珠江三角洲,实在是天地之差别!但这里的人却都活下来了,祖祖辈辈好多代。若是南方人初来乍到,一定会被眼前的风景惊呆,黄土莽原连绵无边,如静止的黄海,方圆百里难见几株像样的树。而人,在这片难得希望的荒原上却最得以显露。只要人走出房屋,走出村镇,就会被发现。于是这里的人和大地直白坦露的关系,吸引了不少摄影者光顾。但盲目跟风者众,不出几年就寥寥无几了。为什么?因为很少有人觉悟到这片莽原的真谛。

    2016年10月 宁夏·同心县

    2015年4月 宁夏·同心县

    孙越峰明白,一望无际的西海固,天地间充满了自己希望的视觉效果和影像。因为孙越峰每端起相机扫描现场,都先是从视觉去感应的。

    说起视觉,不由地想起黄金分割率——九个格子,竟然蕴含了视觉的玄机。

    那就说同样是布满格子的围棋吧。下围棋,好像开局最难,因为第一颗棋子儿投放在哪一个格,对于一盘棋的成败至关重要。莽原如棋盘,人在其中,寥寥如棋子。只要人进入,不论远近、大小、动静,都将是棋盘中的子儿,必须有准确的“位置”。人生存于天地间,踏实了地面。人在大地上行走,取景框中便出现人在画面中的位置。确定位置,对于平面视觉艺术来说十分重要,所以在中国画技法中,总是把经营位置放在首要。在西海固游走的日子长了,孙越峰觉得在眼里这棋盘越来越小,也越来越醒目,人在棋盘中的位置也越来越明确。

    记得五十年前在中国大陆有一个成语特别流行,即“纲举目张”。抬眼望,世界纷纷纭纭如网,但只有牵网绳在手,且抡圆了,网眼充分张开,一切世相才能明明白白地呈现。

    2015年1月 宁夏·同心县

    2013年12月 宁夏·同心县

    孙越峰说,初到西海固,凭借心目中的预想去四处采觅理想中的情景,三年过去,拍得比较艰难。记得是 2013 年初住在同心,一夜大雪。清晨出村,望高俯瞰,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。渐渐,雪原上出现了搜集积雪作窖水的村民。他们不仅在村舍之间,还进入原野。随着人的聚散游移,秩序、关系都一一呈现了。这种呈现,是人在大地上自由自在的结果,而摄影者有心,感受的是“棋子”醒目的位置。孙越峰说,那一刻多年迷惑豁然开朗。老师之前讲的所有,也一瞬间顿悟了。

    我觉得这应该就是“纲举目张”,“混沌初开”啊!仅凭肉眼,就能预见到将来的明确图像;仅凭肉眼,就能在时空交错中看出世态的定格。人进入这样的境界,犹如佛家的“涅槃”。多年在混沌中摸索,长长的弯路其实都是铺垫,但每一步都没白走。

    2015年1月 宁夏·同心县

    2013年12月 宁夏·同心县

    孙越峰在摄影上起步,比一般人要晚。但他的进取,却比常人瞻目。为什么他能做到如此?我总想弄个明白。

    后来听孙越峰说他的童年磨难之后,我终于明白了其一,那就是从小在农村的经历,已经让他和农民命运捆绑在一起。所以后来不论到了延安,还是宝鸡,还是进入西海固,只要来到村里、田地里,就觉得亲切极了,犹如又回到商丘老家孙李庄。当他拍照时,就觉得像是给老家村里人照相,心情轻松自如。孙越峰这般感受,不由得使我想起已故的侯登科,他与孙越峰的出身和经历近似,他拍摄农民生活的情景也是这般潜心入神。因为他们都在拍“自己”。

    我又明白了其二,即对自己影像潜在天分的彻底开放。当摄影者举起照相机,对运动中人的穿插组合进行判断时,对人和环境的抉择时,对有意味的瞬间捕获时,先天的机敏和感悟显得特别重要。这是一种天赋。

    2015年5月 宁夏·同心县

    2015年3月 宁夏·海原县

    孙越峰每进入拍照时,就放任自己的天赋去感应所有的人和事。他说自己没有“任务”,也没有“得奖”的纠缠,也不求形象的“完美”,只是放任自己的感觉,去尽力捕捉自然生活现场最有意味的瞬间和情景。

    这就是开放视觉天赋的做法,也可以称之为“依赖直觉”,或者叫作“放纵心灵去感应”。

    2016年7月 宁夏·同心县

    2016年1月 宁夏·同心县

    什么叫摄影觉悟?一,就是明白摄影之本就是拍人本;二,便是明白摄影的最高境界就是拍自己;三,则是发现自己,开启自己的视觉潜质和天赋。

    这三点,孙越峰基本做到了,于是他才有了这本书——《一个人的西海固》。这书名起的好!一个人,很棒。

    2016年10月 宁夏·同心县

    2015年4月 宁夏·同心县

    所以我要说,这是一本充满觉悟的书。

    石宝琇 于2018年7月6日

    摄影师简介

    孙越峰,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,陕西省摄影家协会第四届、第五届理事,宝鸡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。

    【获奖】

    画册《一个人的西海固》获2019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画册(2019)

    画册《一个人的西海固》入选2019中国最美旅游图书(2019)

    2009年获首届陕西省摄影奖

    作品《六月麦场》获陕西省第14届摄影艺术展二等奖(2009)

    作品《黄河壶口》获陕西省第13届摄影艺术展一等奖(2007)

    作品《黄河壶口》获全军“军营风采杯”业余摄影大赛二等奖(2005)

    作品《生生不息》获陕西省第12届摄影艺术展三等奖(2005)

    作品《情系母亲河》获首届全国“天鼎杯”黄河壶口摄影大赛金奖(2005)

    作品《东方红》获兰州军区第四届“昆仑文艺奖”(2005)

    【展览】

    作品《陇上行》中国摄影家协会网个展(2020)

    作品《陇上行》西安乐像艺术空间个展(2020)

    作品《一个人的西海固》浙江丽水摄影节个展(2019)

    作品《高原·生灵之舞》参加“镜像·百姓”7人摄影联展(2014)

    参加乾坤湾摄影创作活动,作品参加第五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(2014)

    作品《厚土生》参加第四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,被评为优秀摄影师(2012)

    作品《黄土地》参加中国民间纪实摄影展第四回(2012)

    作品《大地影像》(6件)参加上海西部畅想曲陕西摄影作品展(2011)

    作品《童年》参加陕西民间10&10纪实摄影展(2010)

    作品《树丫上的秋千》入选中国民间体育大展(2008)

    作品《雪塬》参加浙江丽水摄影节(2007)

    作品《雪塬》参加西安“以记录的名义”六人摄影展(2007)

    【出版/发表】

    摄影画册《一个人的西海固》(2019)

    作品《高原·生灵之舞》入选《镜像·百姓》摄影画册(2014)

    作品《百姓物语》入选《乾坤湾》摄影画册(2014)

    作品《大山里的孩子》《人民摄影》头版大图发表(2013)

    作品《厚土生》入选《非像说》(2012)

    作品《黄土地》入选《中国民间纪实摄影展》摄影画册(2012)

    作品《情系黄土地》(系列)《中国摄影报》专版刊发(2010)

    作品《童年》(组照)参加陕西民间10&10纪实摄影展,并入选同名摄影画册(2010)

    作品《黄土地民生—劳作》(专题)《人民摄影报》纪实佳作专版发表(2009)

    【收藏】

    作品《大地影像》(6件)被上海图书馆收藏(2011)

    作品《树丫上的秋千》被广东美术馆收藏(2008)